不論是描寫庭院四季花木的變化,或是記錄風災、地震後的災變現場,李先生用至簡至樸的筆墨,回應對藝術、對土地、對生命真誠的反省。或許正是這份對天地人間的深情,使他的創作超越了傳統水墨的形式限制,在精神上展現一股深具人文關懷的當代性。 「離開,是為了回來。 創作,是為了記憶。 清曠,是為了一步一步,清楚明白地走過似錦繁華的人間與天地。」 李先生答應政大藝文中心之邀,以今年三月的《人間清曠─李賢文「文山春秋」前奏展》為始,進行為期一年的文山四季寫生計畫,畫家將循著四季的軌跡來到校園生活、觀察、寫生。除了李先生對當代水墨發展的關注,數位藝術家黃心健的參與,讓預計於明年展出的「文山春秋」,充滿了令人期待的實驗性。 李先生的好友奚淞說:「一代一代的繁花消失的時候,是真的不見了嗎?它是到土壤裡去,以別的形態出現了,成為一個豐厚的回饋。」《雄獅美術》二十五年的歷史看似畫下了句點,但從李先生對藝術不滅的熱情,我知道那曾經迸發的火光至今仍舊閃耀。四十年前那位愛畫畫的大四學生,再回到校園,無私地打開行囊中收藏的美好,與這世代的大學生,一起展開另一段跨越時空的美的追尋。
展場紀錄